给教师的建议优秀15篇(全文完整)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优秀15篇,供大家参考。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15篇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1

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我们的教师首先得从“爱”开始,心中要有爱,但不能是肤浅的爱,要明白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和智慧。要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去加以实践。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教学的规律合作,努力将他的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得“简单”;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学生合作,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幸福的趣味”,让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更加个性化地活动,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再做教师设计的王国里的顺民;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把他的学生引向大量的阅读或直接的生活里去,使他们的心智活跃在一个“真实丰富而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不再让他们的大脑变成一具堆积抽象概念而易碎的容器。我把以上对充满爱的教育的愿望归结为“简单——有趣——丰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追求这样的课堂教学。下面我再结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分别加以阐述。

一、追求教学的“简单”。

教学显得繁难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所教学科的规律。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让学生拥有让教养、智力发展和信念的血肉能够依附在上面的那个“骨架”,这个骨架就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即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思考,表达出自己关于所见、所做、所想的思想,阅读,书写共五种;他认为缺少这个教养的牢固的“骨架”,常常是学校工作中最为严重的缺点之一。我认为在这五种技能中,最首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培养这种达到自动化程度的阅读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就是概括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是从“具体的概括”到“抽象的概括”;有了概括能力以后再培养反咀细节的能力。这个规律可以简单归纳为“具体概括——抽象概括——反咀细节”。教师应该牢记这种规则,通过足够数量的事实材料的演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牢记了这种规则,从而能够自动化地运用这种规则。

关于教会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二、追求教学的“有趣”。

这里所说的“有趣”,不是一般的低级趣味,而是一种来自于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养成从事紧张而又快乐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撞的“交集点”上,启发并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劳动中由于激动和自豪而快乐地战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各种的活动小组,力求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显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设法使理论知识成为组员进行创造、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

努力追求教学的“有趣”,是追求真知识的必然途径。关于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解释的相当透彻,他认为,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所以,教学没有学生的绝对参与,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触动学生精神、思想和兴趣的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只要在教学的第一线工作了一些时日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如果只是让学生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采取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这样哪里还会有真正的教学存在呢?

三、追求教学的“丰富”。

追求教学的丰富,就是使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之路走向真理,从而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地丰富多彩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鼓励优秀的学生超大纲”的教学理念到了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所谓“两套教学大纲”,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的两套材料,第一种就是来自于教材中的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种就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他认为第二种材料就是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的一个智力背景。所谓“超大纲”,就是让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在他们有能力的那些学科上和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超越教学大纲的界限,因为在这种丰富的智力生活的气氛中,那些最有才能的学生了解、听到和想到的东西很多,这样就能激发他们去从事深入的研究,而且使他们理解和学会必须识记的材料变得更加的容易。而这些超越大纲的富有创造性的智力生活必然使集体的智力生活变得丰富多样,对学习较差或比较平庸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教学理念关键就是要靠把课堂教学与以阅读和小组活动为中心的整套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力求通过组织并激励学生阅读和组织小组的活动,使他的学生在最喜爱的学科或创造性活动方面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多好几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避免学生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个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真正做到了“简单、有趣、丰富”,那么我们的爱就能真正地得到了体现,这种爱才成为了真正有价值的爱。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书中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习班时去。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书中还描述: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高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2

这两周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教育学循环一级两套教学大纲部分,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我觉得它真的是教师的必读书,读好它,可以做教师,可以做名教师;可以做教育家,因为它是教育的智慧结晶。

苏霍姆林斯基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的教师,所以写出的东西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非常贴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就如同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耳边娓娓道来,道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这里有差生转化的问题,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有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有班主任工作的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苏霍姆林斯非常重视师生的读书问题,这本书大约有400多处提到读书。他认为师生读书可以解决太多的问题。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有人曾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条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的备课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应建立一种宏观的备课观,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传播的是知识,也是在传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负着教给学生生存的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在从事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光荣的、艰巨的使命。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维枯竭,读书是涵养水源,唯有此,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但是,同时我也要做到一点:"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应该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辩解。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还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时象追逐蝴蝶那样快乐呢?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我也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学生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真是一本好书,越读越使人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它是我的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以指引。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3

给老师的建议是根据中国的事实,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老师编写的100条建议。听说教育老师以前提过,但是没有引起注意,这个寒假里想学更多,也发现了这本书。

说实话,这本书的一些教育的想法,但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但青年教师,我有一些见解。

我最有发展感触的是“阅读”,笔者通过对于学生阅读的重视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教室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之间只有24小时》中提到“能不能使我们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有这样一些自己空闲的时间呢?”这个社会问题时,给出的答案是“读书”,“每天进行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一些企业优秀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的提高,正是因为由于没有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完善补充以及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进步到优秀教师不断积累自己的阅读量,阅读,扩大其范围,为了不因为缺乏知识而沉闷的课堂教学中。全面丰富的阅读来补充纯粹的理论知识,教师对教学的教师有直接的影响来解释。这些优秀的老师从来不说自己没有空闲时间,因为他们抱怨花在阅读的时间。

除了我们老师需要用阅读书籍的方式可以升华提高自己工作以外,学生也需要通过阅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阅读能力能够有效帮助培养学生信息进行分析思考,激发创新思维的灵敏性,延展思维的发散性。在学习某个国家课程时,阅读对于这一类的书籍,从中所得来的知识能够为课程所服务,启发相关问题思考,构建一个知识的体系。用阅读来扩充学生管理相关知识面,是一种具有更为灵活的学习生活方式,一种比死记硬背更为直接而深远的学习活动方式。如果缺少了阅读环境这一重要环节,干巴巴地吸收着老师上课的知识,能够听懂固然是好的,但若是一下子接收不了,那么他们这一块的学习系统漏洞可能会因为随着社会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在《给教师提出建议》中《“两套教学内容大纲”,发展要求学生数学思维》这一文中已经提到,“阅读应当与学习更加紧密地联系结合起来。”文中用了笔者物理课教学的情况:提前给学生用户提供新学知识经济相关的课外阅读,等到正式的课堂上时,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提出问题。

因此,阅读有助于学生对公式、规则、结论和其他概括有更具体的理解。

阅读对学生来说就像一张网。阅读的范围越广、越深,网络的密度就越大,收集知识的能力就越强。

我是中国语言文学,以及教育部门的新教师的毕业生,但现在我们有阅读它足够的金额是多少?在大学里我和我的伙伴做了一个小的古典文学研究,无数的数据显示,今天的科技产品,当今大学生普遍阅读量不够,阅读纸书是下降的量,在阅读古代文献和甚至更少,这导致了古代文学的历史,当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更是缺乏与死记硬背自己的东西,以配对的文学时代,在机器的形式。

我自己应该有的时候也会想,我的时间可以用在阅读上究竟有多少,是否具有足够支撑我未来的教育管理工作呢?答案显然是不足的。阅读量的不足,让我们的理论基础知识贫瘠的同时,无法通过形成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经济体系,下笔无神韵,出口缺深意。尤其是师范生,面对我们现在人们越来越早慧的学生,庞大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发展背景才是对学科进行教学效果最好的备课。

阅读是一样生活和学习补充,可以提高我们的貌似很充盈,但没有主意。一旦听到一种说法,当你完成读一本厚厚的书,回到现实,当你花了很多的时间来仔细阅读一个系列的书时,有满意的不可言喻的意义上说,上升时间,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精彩。阅读可以减缓你厌倦了快速的生活,在书中,时间过得很慢,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渗透无聊的生活一点点。

我们国家需要慢下来,打开一本书,不管是工具书还是中国文学书,用书籍来充实自己,也不必说没有工作时间,我们认为只要企业能够坐下来,发呆和玩手机的每分每秒都是一个可以通过利用发展起来的时间。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4

假期看到一个亲戚拿着《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在津津有味地读着,我不经意的开玩笑说,放假了还这么好学,她说是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作为老师还是值得一看的,看后很有启发。等她学习完后,我借来认真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教育著作——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感受颇多,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书中所说的,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我平时读书很少,有时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不会解答,找不到办法,所以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低。如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儿,我觉得很惭愧自己平时的备课根本不是备课,充其量就是熟悉教材,我突然间明白了,为何许多特级教师们或课堂教学能手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进退得宜,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设计得环环相扣,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负。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与用课前的几小时亦或是几天来备课,效果定是大不相同的。作为教师,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是要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宽容”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孩子难免会犯错,记得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犯错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连上帝都能原谅孩子犯错更何况是身为教育专业岗位的我们呢?在平时的工作中,办公室里经常有老师发牢骚,某某学生又犯什么错误了,某某学生昨天睡懒觉,今天打架,明天他会干什么呢。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老师们虽说教育的很多,但是老师们的喋喋不休、厌烦、着急的情绪不但没让学生改正,甚至还是屡犯不止。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断犯错,不断改错才是一个儿童的成长。因为犯错所以更应该有改错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教师的宽容,因为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针对犯错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先平心静气之后再与之交谈,所以做一个宽容的老师,让孩子们在不断的错误中,逐步成长,迈向成熟是很重要的。

每学期,身为教师的我们都会按学校安排制定一份自己的教学计划,例行公事,年年如此,但在我们熟悉不过的计划中,又有几人是真正研读教学大纲,根据自己教学风格,班级特色、学生学习差异程度而制定计划呢?当我看完第45条: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时,更感到制定远景计划的重要性,深知平时的工作很不扎实,只流于形式,特别里面提到远景计划的内容,和自己教学进行对,才知自己疏漏好多。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教师可以每年翻阅和思考这个纲领,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什么已经做到,什么还有待去做。根据远景计划完成的情况,可以判断学生的知识质量,更好地安排我们的教学。

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给了我很大的影响,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其实一百条建议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其独特的内涵,我们还需不断地学习、充实、和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5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文书深刻的谈到“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认知过程,而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一种属性。它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学前儿童是以无意注意占优势。

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对于训练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力和自控力都有很大意义。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都不可能顺利进行,如上课“走神”,“开小差”等等。怎样培养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分散的坏习惯呢?

第一、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效率低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教师要从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给幼儿看图书时,看完一本,再换一本。给予幼儿玩具,也不要一下子太多。如果玩具成堆、书成堆,容易使他们养成注意力分散的习惯。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也能体会到完成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愉快也能帮助他们继续学习,保持注意力。

第二、对孩子讲话不要老是重复。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重复几遍。漫不经心地听课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第三、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因为学校里老师是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如课余时间听小说连播、听音乐。鼓励孩子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

第四、不要让孩子的时间太充裕。有的家长以为,读书做作业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就会越好。其实,时间太多也有负作用。造成许多孩子对于时间没有紧迫感,学习起来慢腾腾的,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时还没完成,而且养成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时间不多,反倒会逼着孩子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有意义的训练和活动,如学习掌握某种乐器、学绘画等,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锻炼儿童注意力的功能。

第五、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时候,最好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场所,它的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种心理活动的定向,即每当在习惯了的学习时间和地方坐下来,精神便条件反射似地集中起来。家长应该把孩子的学习时间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时间,不要随便支他们打油买菜、拿东西,以免干扰思维的连续性。家里要给孩子提供专门学习的地方。孩子学习时,家里要安静。父母家人不要高声谈笑、打牌娱乐。

第六、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才能专心致志。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从控制外部因素做起。如孩子的书桌上不要摆放装饰品和零食,看书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乱动、不乱摸,字要写工整等等,孩子如果能控制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行为,就比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绪。同时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加以培养。如聚精会神地下棋,这是集中思想,训练有条理地思维的良好方法。孩子学会专心致志,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对幼儿来说,其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通过家长和教育者的不断培养的过程。只要能对孩子坚持要求,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就容易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6

虽然我已经不是刚刚走出学校的新教师,但是在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确实遇到很多困惑问题,时常感到苦恼异常。当拿到学校给我们统一购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里面的一条条建议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它就像与我面对面一样,针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完此书有一种让我茅塞顿开的感觉。

为什么同时的教学,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有的学生可以轻轻松松的把知识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因为我没有好好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而备课,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教学中都各有所获。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使有些学生无法学有所获。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建议给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经常都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一昼夜确实也只有24小时,而我们每天一来到就给满满的工作给包围了,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宝贵的建议,迫切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他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们读书不能只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抱怨时间不够的老师们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却并没有真正抓紧时间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有时候只是人品时间溜走,而并没有好好的储存这是时间里面的能量。对于那些经常读书积累只是能量的老师来说,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积累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但是经常我就在哪里想着这些事情,而时间真如流水一样溜走了。

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7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网上通读了他的巨著《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给了我很大触动。这本书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深深的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个人合格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给教师的建议》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书中了解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取百家〖〗之长。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教科书所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爱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素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更加感觉到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我们班有一些农民工子弟,他们的经济条件很差,学习习惯不怎么好,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我更加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那么爱学生我们又应如何来爱呢?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吸引了。我想每个老师,看到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总是很欣喜。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从教十多年来,自己一直尽量让孩子喜欢自己,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所以孩子比较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所教学科,孩子就能比较认真听课,他们就能积极认真完成你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8

20xx-20xx学年上学期,我认真学习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由尹刚和陈静波老师主编的教学专著《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教学专著是由一批南京市英语骨干教师结合赴澳洲学习、培训所得和丰富教改经验,对中学老师的英语教学理念、课程观、教学观、资源观等提出的切实的、可操作的建议。书中的建议主要围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评价方式,外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法与教法等方面指出英语教学的新视野。《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立足于英语教学的实践,结合国内外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同中国外语教学课堂教学;建议涉及交际教学法、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中纠错等。学习了《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我的体会很深,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感受。

《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第17条建议是:新课标背景下教案设计的新思路;第40条建议是:不要“为语法而语法”。这两条建议让我明白了: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法教学教案设计要有新思路,高中英语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加于认识,在教学中切实领悟好正确进行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决不能为语法而语法而造成教学的不良倾向。笔者在参与实施龙岩市曾放珍英语名师工作室的课题《创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之子课题《高中英语语法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过程中,坚持把语法教学与语境结合起来,设计有新思路的语法教学教案,指导学生学习系统扎实的语法知识,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语法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判断、识别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动词非谓语形式、倒装、省略、一词多义等现象;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阅读方法、广泛阅读、积累语法知识与词汇,对文章中的长句进行快速分解,并理出句子的主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语法知识理解分析长句、复杂句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第78条建议是:努力成为一个批判反思型教师。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这条建议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我深刻领悟到:教学需要有新思路,作为教师,应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教学,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学,以“反思”的襟怀走进教室。我将不断思考探究反思自己的高三复习教学,提高高三英语复习教学的有效性,为高三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奉献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智慧,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更需要拥有教育智慧。学习了《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我还深刻地明白了:优秀的教师是智慧的教师。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作为一名教师,我愿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我将反复学习《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借鉴其中的优秀教学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到达教育的较高境界。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9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评分是很经常的事情,从课前的知识回顾、课堂的成果展示,到每次的自主性作业、月考和各种测验,可以说评分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到底该怎样评分,教师在评分过程中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最近我重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的第17条建议-----“评分应当有分量”使我对此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上学时读这本书,只是作为一种日常的积累,把这部著作单纯的看做苏霍姆林斯基自身从事教育实践及理论探讨的总结,并没有感受到这部书的指导意义。参加教学工作后,在一次青年教师例会上,孙校长再次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于是我重新拾起了这部被我散落角落的著作。在牟平一中参加教学工作的这两个月时间里,我在实践教学中慢慢摸索前行,同时也细细体味这部著作中的滴滴精华。下面我就其中的第17条建议说一下我自身的认识和感受。

一、宁愿评分的次数少些,但要使每次都评得更有分量、更有意义。牟平一中实行新型教学模式---走班制,如何在行政班和教学班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与联系是一个重要问题,而牟平一中学生评价系统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一个教学班的班主任都有一个用户名,进入系统后便自动显示出此教学班的学生名单及其评价的内容和项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个交流平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是一个关键。以前每堂课结束后除了写教学反思之外,我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

1登录评价系统对学生本节课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后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第17条建议中,我发现自己可以改善一下做法,利用评价系统达到更佳的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从没有对学生在一堂课上的回答(即使是对两、三个乃至更多问题的回答)评过分,他关注的是学生在某一时期的学习评分,评分也包括好多项目,如回答问题,补充同学的回答,书面作业等。这样学生就会知道,什么都逃脱不了老师的注意,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努力。针对这一点,我结合具体情况,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三次为满”方针,我对学生的课前知识回顾,课堂成果展示,课后自主练习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登记,表现优秀的加注绿色标记,表现不好的以红色示意。当各自颜色累计满三次时便纳入评价系统中,这样红绿色的鲜明标记直观的刺激了学生的感知细胞。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自主性作业完成不及时被红色示意,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课堂发言特别积极,课后自己将基础训练上的习题完成后来办公室找我批改,当问及此事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不小心有了红色示意,我要好好表现争取拿到绿色标记,让红绿相互抵消后我就不用减分了。接下去我继续好好表现就可以让绿色越来越多,争取加分。”在“三次为满“方针的指导下,教学班里的学生变得积极了好多,慢慢的减分的少了,加分的多了。我想一次有意义的评分好过许多次的表面评分,有意义的评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学生在一次评分中懂得了道理、获取了知识才是2主要的。我一直都记得汪主任的那句话:“我们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教育。

二、如果学生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没有能掌握好知识,我从不给予不及格的分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绩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相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要关心使学生的这股内在力量永不衰竭,倘若没有这股力量,任何教育绝招也是无济于事的。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情况不一样,遇到的事情也会不同。我们不能用一个严苛的标准去统一衡量学生,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和情况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我们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同等时间内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掌握3个知识点,而基础稍欠缺的学生只能掌握1个或是2个。那如果这个学生上次掌握了1个,这次很容易的掌握了2个知识点,你能说他是不及格的吗?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是好学生,上进心也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有愉快的乐观主义感觉,教师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学生向前迈出哪怕是微小的一步都很重要。我清楚的记得我告诉学生她此次考试得分最高时她表现出的惊喜,清楚的记得通知一些学生参加历史学科升层次考试时他们的激动。他们是C层次的学生,曾经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没有掌握好知识,他们没有A、B层次学生的基础好,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我们帮助学生向前迈出的这一

3步很关键,它是推动思维的情感动力——认识的愉快感的源泉。所以,不要急于打不及格分数,衡量的标准是这个学生是否进步了,而不是这个学生有没有及格。每次的微小进步都会让学生感到愉快,只有愉快的乐观主义才是注满思想江河的潺潺溪流。

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含糊不清,发现在他们对正在学习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念有点不明确,就根本不要作任何评分。有时候教师从学生的状态上感觉到他还没有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那么就不要提问他。因为提问这个学生不会对学生个人或是整个班级产生任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该学生来讲提问的结果一定是一次失败的体验,从“要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快乐”这个理念来考虑,这种“不提问”是可以理解的。而我在实际教学中真的很少注意这一点,有时甚至知道学生肯定答不上而故意提问他,希望用“失败”来唤醒他的勤奋,现在想来这种做法真的没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因为当学生坐下继续听讲时,他头脑中依旧会残留因为知识含糊不清而导致的失败记忆,进而影响他接下来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后果。这样对学生的评分不但没有唤醒他的勤奋,反而让他在“失败的痛苦”中更加沉沦。还是那句话:“我们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教育。”

四、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

4教师要懂得从一系列的题海提炼出一些有分量有意义的问题,比如说课前的知识回顾,一定要反复琢磨,认真筛选。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后再针对成果展示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不可以提一些表面上的低层次的肤浅的问题让学生去解答,然后再进行评价。我们自己想一下也可以得知这样的打分评价是没有多大的意义可言的。比如说在鸦片战争这部分知识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将问题设置为“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如何并说明理由”。教师在此时指导好学生往更深层次的方向去思考,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思考,要先明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再阐释理由。通过这个看似小小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把两次鸦片战争从爆发原因、经过到战争影响各个方面的知识都重温一次,而不是零散的提问和复述。同时,这个问题的设置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做一位“有深度思考的教者、学者、尊者”,引领自己学生也要做一位“有深度思考”的学生,学生每次回到原先学过的东西上时,能从事实、现象和规律的某些新的方面、特点和特征加以考察和分析,而不是做形式上的复读机。这样在问题设置和成果展示后,教师和学生的思考得到深度广度统一的情况下,再进行评分,共同评价,则显得尤为重要有意义了。

以上是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17条——“评分应当有分量”的一点感受和认识,在这盏明灯的指导下,我认识到自己在给学生评分中存在的诸多,也相应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去

5改善,但是在我短短的两个月的教师生涯中,教育实践做的十分不到位,我知道自己要一直努力,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争取在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开创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10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

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11

在刚来实验小学参加的第一次校会的时候,校长就给我们新来的青年教师推荐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我毫不犹豫的从网站上下载并打印下来,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的品味,只是大体的通读了下,但就足以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虽然这本书里面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高调的谈论,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去快乐的做一名教师,把快乐传染给孩子,幸福的做一名教师,把幸福留给孩子,永不放弃。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学到得就是赞美,赞美他人体现的是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你付出的赞美,非但不会降低你的体面与尊严,相反还会在不经意间收获友谊与合作;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涵养,赏识他人的过程本身就在矫正着自身的狭隘与自私。因而赞美他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培养及张扬大家风范的过程。面对“赞美他人”的丰富内涵,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如果我们可以把教育的本质属性理解为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话,那么,赞美他人,理应成为当今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其次我学到的就是要征服孩子的心。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领导者,应兼具真、善、美的人类精神气质。教师征服学生并不一定要与学生一样打扮时尚,思想前卫,因为我们无法赶上他们的步伐,超越他们的理想。教师征服学生的应该是人类永恒的极具吸引力的精神气质,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加强自身修养,以自己的更完美的精神气质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为学生做一个真、善、美的标杆。再者教师要人性化。人性化的教师是最有魅力的,这魅力便来自于教师的个性。有个性的教师就不再是平庸无奇的教师,有个性的老师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就能领导学生,成为学生们的朋友和导师。当然,有个性必须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为基础。做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使课堂教学适合于所教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风格。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征服学孩子们的心。所以,征服学生的心,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用你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每一个孩子。

这本书还教会了我们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果不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不了解学生,那就像在漆黑的中过的没有了方向,这样的教学是危险的。我们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们的想法, 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应当发现孩子们的世界,触摸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将差异视为财富,因材施教,只有关心、热爱自己的学生和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正确的引导他们。使每个学生都能挖掘出自己珍贵的智慧宝藏。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继续的精读这本书,慢慢领略这本书中的奥妙,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活到老,学到老。”是我的终生学习观念。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以此为目标,不断地努力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12

最近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对这位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佩服、崇拜至极。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并且经得起实践检验,用心感受他的每一条建议,并运用于教育工作中,都是非常必要、有价值的。

其中的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感触颇深。“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他“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他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对他们要有信心、耐心和爱心。后进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了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反复、动摇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教育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后进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对他们负责任,宽严并济,积极为他们创造向进步转化的条件。

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采纳了一定受益匪浅。我认为苏老提到教师写日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写教学反思。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让我懂得了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正如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从中我们可以完全看出当前倡导的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之如此重要、必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外出听课的机会很多,可是几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听他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还是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这里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我们缺乏这种学习的品质,缺乏课后反思。目前存在的状况就是有的教师的“ 教学反思” 是学期末统一补的。更可笑的是,有些教学反思是课前预设的。这样哪还会有它的必要性,实用价值呢?所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13

有人说:“书籍就像你的朋友。”好的书能够帮助你,鼓励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这样一本书。自从学校发下这本书后我仔细的读一部分,虽然没有读完但已经是获益匪浅了。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我现在只读了期中的一多半。期中有许多度我帮助很大的有以下几条:

一〃时间

我觉得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和第三条建议: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对我现阶段的帮助是最大的。现在我最深刻的感触就是时间不够用,每天就是备课、改作业、看孩子。总觉得时间就像口袋里的钱一样不够用。一直觉得备课就应该老老实实坐在那里、看教材、做练习、备学生、备课堂。可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时间不取决于它的长度取决于它的宽度,就像哪位历史老师说的那样“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我的时间从哪里来?不能只依靠上班那一点时间来备课,要把备课渗透到生活的任意空闲。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每天都读书、做题尤其是高考题,而且要在这些的基础上多思考怎么样把这些都教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敬爱的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小学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已经成立的事实,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弥补。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小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初中甚至小学的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把握能够掌握住,比如我曾经带的一个学生,让他计算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等于都少的时候,他是这样算的。因为分母相同是分子相加,故分子相同是分母相加得七分之一。而且不知道这样做错在哪里了。而且学生的读写能力也有很大问题。以前我只是抱怨想改变学生的这种现象但又不知从何做起总是出力不讨好,给学生叫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可就是不出成绩。心里着急,总是觉得学生知己不知道学没有想过重新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现在通过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我认识到一定要让学生在读写的同时会思考、会学习、会表达。不要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要看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表扬他们的每一次成功,鼓励他们的每一次尝试。

二〃学困生如何教育

如果说时间是现阶段对我帮组最大的那么第十九条建议:阅读是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治愈的重要手段和第五十一条要使知识“活起来”就是对我影响最深远的。在以往包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我最感觉难办的,也是最想办到的就是怎么样让学困生能够进步以前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对这个问题总感觉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学生记不住知识总是抱怨学生不努力,懒惰,没有进取心。现在我有些理解学生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也有自己擅长的内容。虽然学生们小学的时候有缺失但不代表就一直缺失。学困生的产生不在于学生本身,而在于他们的脑力劳动不够丰富,只有阅读才能提高。这里的阅读并不是说单纯意义上的看课外是,理科的阅读应该来源于习题和科普书籍。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正是这一点(阅读)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不仅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可以借助阅读发展学生的治理。”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在学校生活实践中多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就在于经过周密考虑的、有见地的、有组织的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14

利用双休两天拜读了王辉老师的《给新教师的50条建议》。这本书从关于给新教师“基本素养”的建议,让我在这教学领域有了新的方向与感悟。对于新教师初登讲台的我,首先必须具备新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基本要素。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尤其是做班主任我的。初登讲台,我不断的告诫自己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并学会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一:倾听为玉。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听”,在现代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连说话的语速都在加快,很多人有强烈的表达、倾诉欲望,可又有多少人有倾听的欲望呢?作为班主任的我更要学会去倾听小孩的心声走进小孩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常犯这样的毛病。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仅仅要倾听学生的情感,他还应用心倾听声音背后所表达的某种思想或观念的萌芽状态,并对此作出恰当的分析、评价和积极的引导。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倾听,才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在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到一个会“听话”的教师。

二:让爱一视同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族。”在教师的眼里,尤其是我们做班主任的,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老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学生性格或个人好恶等种种因素而对他们“另眼相看”或划分三六九等。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要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适合个性发展的环境,容忍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平等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不以貌取人、以成绩取人等,能够让自己的师爱的阳光均匀的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劲孩子。只要有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们充满自信,觉得老师还是在乎我的,我要表现得更好。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优点或缺点,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我们做为老师是就是要让学生们全面发展,突出个性。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对学生的爱要无私,要广泛,要不求回报。要把我们的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桃李满天下也许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做一个让学生敬爱佩服并被自己人格征服的教师。

三:做最好的自己。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当教师把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一个具有个人特点、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学生以相同的机会,在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同时也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培育他们个性的成长与体会。作为班主任的我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抓实抓细抓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思想认识,对学生付之浓厚的情意。要让学生由衷地感到,跟着这样的班主任,思想上会有很大进步,学习上会有很大提高,情感上会有很大满足,让学生做一次最成功的自己强化“守时”意识,让学生争做值得信赖的人,这是防止学生纪律涣散的首要任务,更是班主任给学生情感满足的好机会。同时还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把大量心思用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上。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篇15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到体会颇深。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

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让我们铭记这些“建议”,让它成为我们工作中的航标灯!

推荐访问:优秀 建议 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摘抄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作文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范文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教案 给教师的建议2 给教师的建议上篇 给教师的建议51条 给教师的建议简短 给教师的建议100条摘录 给教师的建议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