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7篇

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7篇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7篇,供大家参考。

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7篇

篇一: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

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 H7N9 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 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20**年,由李兰娟领衔,100 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 14 年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 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全国已有 30 多个省区市的 300 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兰娟还牵头制定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组织开展人工肝技术培训班,帮助全国同道正确掌握人工肝技术,推动了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李兰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有大家熟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她还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人感染 H7N9 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直至今日,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孜孜不倦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钻研,创造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涉足社会办医领域 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部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现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医疗改革不仅要政府把公立医院办好,还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李兰娟表示:“作为医学界的名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推进社会办医的战略决策,也是医疗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树兰医院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题词“树兰医疗”那一刻,注定成为社会办医大浪中的“弄潮儿”。

  “树兰”这两个字最早被提出,是 20**年郑树森、李兰娟从名字中各取一字,

 作为夫妇二人发起的医学人才基金名字。20**年,借着社会办医的东风,以此为名,由院士团队发起的树兰(杭州)医院成立。医院秉承着“尚学、开放、勇敢、效率”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社会办医标杆”,探索医改新模式。

  李兰娟讲述了她的办院心经:“我们始终坚持三高、四化、三满意的办院理念。三高就是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医疗、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就是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人文化,通过这样三高、四化的努力来达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

  树兰医院汇聚了多名院士专家和上千名全国的知名专家,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内有一面院士墙,上面除了李兰娟外,还有呼吸内科领域专家钟南山、普外科领域专家黎介寿、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郭应禄等几十位院士,可谓星光熠熠。通过 4 年多的努力,树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尤其是疑难病患者就诊,逐渐发展成为疑难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医疗水平位居浙江省前列,医院信用评价达到 AAA 级,能力评价五星,患者综合满意度在**%以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树兰医院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陈竺副委员长的充分肯定:“我深受鼓舞和振奋,这再一次证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社会办医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步,涌现出了像树兰医院这样的标杆。”

  面对这极高的评价,李兰娟说道:“我们不过是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相信未来,我国不但会有非常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还会有一批优秀的社会办医能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相信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目标,必然能够得到实现。”

 承自前辈的十六字箴言 践行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会议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一名医生的宗旨、使命、责任,就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也是身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李兰娟说,这副字表达的思想与医者仁心一脉相承,也是所有医学科学家、临床医护人员共同的追求。

  李兰娟对这十六字箴言作出了解释:“第一要严谨求实,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抢救任何一名患者,都必须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第二要开拓创新,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类没有解决的难题还很多,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医学,像人工肝等技术都是在这种精神下发展起来的。第三要勇攀高峰,鼓励年轻医生们不要为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满足,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勇攀科学的高峰。最后是造福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组织,而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让人民远离病痛。”正是因为有造福人民的追求,才有传染病学家们的坚持,才有攻克科研难题的动力。随着一个个病毒防治被攻克,人类得以免于传染病的困扰,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 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 10 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 1998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

 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 H7N9 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 月 4 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 2003 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 3 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 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

 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篇二: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

娟的抗疫故事

  李兰娟的抗疫故事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 2003 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 3 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 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

 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李兰娟的抗疫故事

  李兰娟从一名赤脚医生成为一名院士,完全是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李兰娟高中毕业后尽管自己成绩优异,但正赶上运动,于是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尽管自己当时什么也不懂,她努力学习,学习经络,学习认识草药等,很快成为的百姓信任的优秀医生。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凭借努力,她成绩优异而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儿子郑杰说“今日事今日毕”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李兰娟的医务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学习从不放松,儿子郑杰看到深夜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不仅对自己如此要求,对丈夫也是严格要求,从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丈夫成为院士后,丈夫看一会电视,她会催着赶紧去看论文。

  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上世纪 80 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李兰娟说,“当初,我们

 工作的 314 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经过 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 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上升到**.*%,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 2001 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率先提出“封城“

  为国家培养一流医学人才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于是,2012 年 5 月25 日,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李兰娟的抗疫故事

  “患者的瞳孔已经散大,但我们没有放弃,日夜守护,最后奇迹般救治成功……”台上,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深情讲述不久前在武汉抗疫的故事,台下,观众们听得认真。

  共话战疫经历,共学抗疫精神,致敬最美巾帼英雄。4 月 21 日,省妇联和省卫健委妇委会联合在杭举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致敬省级援鄂、援意大利女医务人员座谈会。我省11家省级医疗机构11位援鄂、援意大利女性医务人员代表参加,其中李兰娟等 6 名医务人员代表上台分享了自己的“逆行”故事和在抗疫

 一线的难忘瞬间。

  上午 9 时半,窗外春雨淅沥,会场内暖意融融。脱下厚重的防护服,回到熟悉的家乡,与会医务人员的脸上都是久违的轻松。

  回想过去两个月,第一个发言的李兰娟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73 岁的她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冲在救护重症患者第一线,先后两次赴武汉,连续作战60天,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在抗疫一线,李兰娟和团队还在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药物筛选、疫苗研究和诊断试剂研制等方面不懈努力,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说起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她骄傲地说:“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女性医务工作者作出了重要贡献。”

  毫无疑问,在这场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疫情中,女性医务工作者顶起了防控阻击战半边天。数据显示,我省 2***名援鄂一线人员中,女性占**%,***名援意医疗队中女性成员有 4 名。

  浙大二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陆群也是其中之一。如今再说起武汉的抗疫之行,她心情仍不平静。1 月 25 日,作为国家卫健委选派的感控专家,陆群前往武汉。医院、方舱、隔离病房……在武汉的***个日夜,她用脚步丈量了每个高风险区域,寻找高风险点改进再改进。她说自己也会害怕,但更深刻地体会到,专业赋予的责任与担当。“我们的快速决定,直接关系到患者可以尽快收治入院,我们的战友可以安全无忧地开展工作。”陆群说。

  3 月 18 日,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杨珺超随中国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意大利米兰,是专家组 4 位女性成员之一。当时的意大利是中国以外疫情最重的国家,在出行感染风险极高的情况下,她积极分享中医中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回应意大利同行提出关于中医中药的问题,为侨胞及意大利民众开展医疗服务的同时进行科普教育。“我强烈感受到了中国控制疫情的速度、经验。”援助意大

 利抗疫,杨珺超觉得光荣。

  现场,浙大邵逸夫医院主管护师谢琳燕、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管护师俞平、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谢淑云也分享了援助武汉的难忘经历。

  座谈会上,省妇联、省卫健委和捐赠服务单位向巾帼英雄赠送了“爱心礼包”,包含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度假游等服务。此外,省妇联在全省开展“你守护大家、你的小家我来守护”行动,各级妇联通过“一对一帮扶”“邻里守望姐妹相助”等活动,为医务人员家庭提供免费送菜、代买代购、老人关怀、子女作业辅导等服务。此前,省妇联还发起“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关爱新冠肺炎防治一线女性医务人员活动,发动社会各界筹款***万元,全部用于关爱服务一线女性医务人员。

篇三: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

英雄事迹李兰娟 3 3 篇

 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

 春节是个阖家团圆的喜庆节日。然而,今年春节,却打响了一场战“疫”——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阻击战。暴发亍湖北武汉的疫情,成了全国都在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问题。要打赢返场阻击战,肯定少丌了默默辛勤付出的人们。

  返里,我要致敬的人,就是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他们中,有再次“为民出征”的 84 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和 73 岁的李兰娟奶奶,迓有许夗丌知道姓名的好医生。

 医生是一份职业,但在返场战“疫”中,更是一种使命。我想说:“你们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 24 小时都在工作。有的连喝一口水的时间也没有,因为那时生命是以秒为单位的。可能因为你喝水的那几秒,一个生命就从丐界上消失了。所以,你们必须像长江、黄河那样一直丌停地奔流,才有可能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返说明,你们是一群在跟时间赛跑的人!”

  一直坚守在战“疫”一线的李兰娟奶奶说:“什么是医生最大的快乐?看到那么夗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返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更想说:“你们放弃了和家人的团聚,而选择了做一个好医生,选择去靠近病人,更是选择了帮助祖国。你们是祖国的骄傲,祖国为你们自豪!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返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兵中乊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丐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乊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夗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乊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丌迕丌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 2003 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亍一旦。她丌是丌知道事兲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亍一切,生命重亍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兲切集中亍病患、防治和丌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丌赸过 3 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丼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夘,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迒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返就是年夘饭,返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 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返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夗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丌成功,我就丌撤兴。”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不兵称乊谓院士,丌如誉乊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乊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返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丐,他必会赞誉返位绍关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返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返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乊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

 李兰娟,女,1947 年 9 月 13 日出生亍浙江绍关,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与家组成员。

  在抗疫第一线,最值得让我们兲注的,是返位 70 夗岁的老人李兰娟院士。我们从她的身上,深切感受到科学严谨的研学精神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她也是连夘赶往武汉,投入到返场前途未卜的战“疫”中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70 夗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丌分昼夘,她凌晨 4 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与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返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返位由赤脚医生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与家组成员,正以最饱满的情感和对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心投入到抗疫最前沿,在他的丌断发言中,我们看到她和她的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

 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 10~30 微摩尔浓度下,不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 60 倍,并丏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 300 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不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 280 倍。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在抗疫第一线,70 夗岁的她忘我工作,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当有人担心地问她时,她却淡然地说:“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兵实我身体迓是蛮好的。”我们用别的什么语言赞美她已显得苍白,只有在内心默默地为返位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和她的团队致敬。

篇四: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

英雄李兰娟的事迹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 2003 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 3 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 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

 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3 月 31 日上午 9 点,李兰娟院士医疗队踏上返程之路。当 73 岁的李兰娟院士走进武汉天河机场候机大厅时,在场的人群都向她高喊“女神”。“两个月来,我们与新冠病毒的斗争惊心动魄,这场伟大斗争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在这次抗击疫情当中,武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我们国家甚至在国际上将成为一个历史的丰碑。我能参加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这个经历我终身难忘。我是自豪的。”看着依依不舍的人们,李兰娟温暖又平和地说着。从2月1日主动请缨赶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到如今圆满完成任务返回浙江,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了两个月。返程前夕,李兰娟院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那惊心动魄的60天。4月16日,73岁的李兰娟院士接受澎湃新闻专访。从武汉返回浙江的她前一天刚结束隔离,晚饭都没赶回家吃。她说,全世界可能也就中国最安全,因此复工复产复学势在必行。李兰娟回忆战“疫”两个月,每一步都惊心动魄李兰娟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去武汉调查“不明原因肺炎”是 1 月 18 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终于归零是 3 月 18 日,整整两个月,李兰娟的生活重心全是武汉。这原本并不是一座浙江人熟悉的城市,这原本也不会是一位 73 岁院士的日常,但跨过了生死门的武汉会记住李兰娟的名

 字。在这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她太关键。3 月 25 日,停摆已久的武汉终于进入 14 天重启倒计时,将于 4 月 8 日“解封”。大多数外地驰援的医务工作者陆续返回家乡,但《环球人物》记者联系到李兰娟采访时,她仍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她从 2 月 2 日就进驻这家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每天去会诊。

  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 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 10 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 1998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 H7N9 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

 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 月 4 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

篇五: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

击病毒的无数人的举动,感动你和我,比如钟南山、李兰娟……我今天就要介绍一下李兰娟。她今年 73 岁,是对抗疫情的主要人物之一。以下是大家创业网分享的李兰娟抗疫事迹 3 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李兰娟抗疫事迹 1

 李兰娟从一名赤脚医生成为一名院士,完全是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李兰娟高中毕业后尽管自己成绩优异,但正赶上运动,于是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尽管自己当时什么也不懂,她努力学习,学习经络,学习认识草药等,很快成为的百姓信任的优秀医生。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凭借努力,她成绩优异而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儿子郑杰说“今日事今日毕”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李兰娟的医务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学习从不放松,儿子郑杰看到深夜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不仅对自己如此要求,对丈夫也是严格要求,从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丈夫成为院士后,丈夫看一会电视,她会催着赶紧去看论文。

 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上世纪 80 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 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 314 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经过 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 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 19%上升到 7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 2001 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 31 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率先提出“封城“

 武汉疫情出现大爆发的时候,她和钟南山院士星夜驰奔武汉,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这次武汉之行是非常关键的,钟南山院士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以后,她率先提出武汉“封城”,郑杰认为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静。作为传染病学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因为专家学者不做表态,更加没有人说了。她的决策,不是一时之举,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零一方面来源于自己抗“非典”经历。在抗击 SARS 时期,浙江省 2003 年 4 月出现第一例 SARS患者,除了快速对患者所在的小区进行隔离处理外,李兰娟同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研究。“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 3-4 个患者,没有其他民众以及医务人员被感染。”

  为国家培养一流医学人才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于是,2012 年 5月 25 日,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李兰娟抗疫事迹 2

 2019 年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趁虚而入,在人的体内大肆繁殖,破坏。于是全中国上下的人民联合在一起,抵抗着这病毒。

 在抗击病毒的无数人的举动,感动你和我,比如钟南山、李兰娟……我今天就要介绍一下李兰娟。她今年 73 岁,是对抗疫情的主要人物之一。

 她在读书时,因家境清寒,没钱供她上学,所以一度想辍学,但在善良的班主任的帮助下把高中读完,却又遇上了“wenge”,但她对医学的渴望是无尽的,于是她放弃了有着二十四元月薪的工作不做,去做了“赤脚医生”。后来,她靠着自己的好口碑和无私为人民奉献的精神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继续深造,而她也靠自己创造出了许多耀眼的佳绩,如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当武汉的病情恶化的越来越严重后,她依然是一次又一次地申请去武汉。已经七十三岁的李兰娟院士,已经忘了自己已过古稀了,依然冲在战场的最前面了。

 除夕,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她却仅仅只吃了一盒饺子,就继续工作了。庆幸的是她们团队一共分离出五株新型冠状病毒株,其中两棵还十分适合于研究疫苗。李兰娟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分离到病毒,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从当年 SARS 时走过来的,我们当年是最早分离到 SARS 病毒的单位,所以有很好的病毒分离经验,这也对我们这次的病毒分离有了极大的帮助。的确如此,2003 年时,声势汹涌的“非典”爆发,56 岁的李兰娟,作为卫生厅厅长,对浙江省“非典”防治应对十分给力。后来在对 SARS 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李兰娟竭力倡导,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要克制谨慎,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SARS十周年纪念时,医学跟踪发现,曾在浙江治疗的 SARS 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可见李兰娟院士她在医学界有着很深的造诣。

 李兰娟这位巾帼英雄,在人们选择逃离武汉时,她明知武汉情况的危险,却将生死置之度外,与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逆行而上,因为在她的眼里只有那些病人。

 在这场疫情抗击中,不止有钟南山,还有李兰娟,还有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尊重且依赖的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和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

 李兰娟抗疫事迹 3

 像过去的 18 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 8 时 30 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

 自 2 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2 月 20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 ICU 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0 日,73 岁的李院士要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 8 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

 工作人员按铃打开更衣室大门后,李兰娟第一个走了进去,待记者再次见到她已是缓冲区内。

 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舞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

 “加油”二字及感叹号。这天正巧是其团队成员张园园生日。李兰娟拿过笔来,特意在她衣服上写下“祝园园生日快乐”。

 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10 多道措施检查完毕,李兰娟的防护达到“红区”查房标准。

 隔着“红区”玻璃窗及监视器,记者看见李兰娟走进第一间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大约十分钟后,李兰娟出来再沿走廊一间间进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谢。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目前有患者 700 余人,其中大多为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据院长肖红军介绍,目前对这些病例治疗趋势整体向好。院士团队用人工肝等技术进行积极治疗,有 8 例病人已从危重症向重症转移。李兰娟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

 “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 ICU。”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 3 位病患转出 ICU;病区内还有 4 至 5 位病况均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 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当前最重要是争取时间。”

  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 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据其团队成员、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介绍,院士每天行程满档,“早上 8 点就开始工作,最近已连续几天凌晨 2 点睡觉了”。

 据通报,武汉市 19 日新增确诊病例 615 例,湖北全省经核减确诊病例新增349 例,两项数字相较近期出现较大下降。李兰娟对此指出,当前各级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很大的。按照此趋势下去,不用太长时间,武汉的疫情是能够控制下来的。

 肖红军表示,从东院近期治疗情况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趋势。该院发热门诊人数日趋减少,19 日仅 17 例;病患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轻症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数量增多,目前有 100 多例转阴及出院。

 李院士还称,出院人数逐渐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的诊疗效果正开始显现。

 不过,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数次专访,李兰娟均提及“传染源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汉应继续保持社区排查力度,控制人传人,防止病

 患疏漏,保证“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则(疫情)还会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那才是‘拐点’到了。”在李兰娟看来,不能仅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下降来判断疫情。不把传染源彻底、仔细找出,“谁都难说‘拐点’”。

 回到指挥中心已过中午 12 时,换回棉袄的李兰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将双手清洗、消毒。查房完毕,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篇六: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

英雄李兰娟事迹 3 3 篇

  抗疫英雄李兰娟事迹 1 篇

 全国人民举国庆祝之时,也在遭受着疫病的肆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面前,有那么一群人,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封城之际,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他们,被称作“最美的逆行者”。

 钟南山,一位已有 84 岁高龄的院士,曾在十七年前非典肆虐之时领军抗“非典”,是 20XX 年抗击“非典”的第一功臣,而今,他依旧披甲上阵。他是国士无双,更是定海神针。17 年前,他曾说过:“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而现在,他告知我们,有信念不会让“非典”重演。所以,不要怕,要相信这样的无双国士,定会带我们平安度过这场浩劫。

 今年 73 岁的李兰娟院士亦是一位无双国士,她曾在非典、甲流、H7N9 禽流感等传染病事件防控有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作为国家卫健委最高级别专家组的成员,曾在 1 月 18日,李兰娟院士就同钟南山院士等一行人前往武汉,站在了防疫最前线。在奔赴病情一线的同时,李兰娟院士也多次接受采访,科普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对预防方面起到了极大的贡献。

 在疫情愈加严峻的境况下,越来越多的医疗团队自请前往武汉。他们不计报酬,不惧生死,在阖家团聚的春节,依

 旧远离家人,在医院不分昼夜地工作。他们为了不铺张防护服而十个小时不喝一口水,有的女性医生护士甚至剃掉了自己的长发,只为了不铺张一点时间。莫非他们不知道自己会有被感染的风险?不,他们比谁都清晰自己的境况,但是他们义无反顾,他们相信定会战胜疫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他们崇高的抱负。很多的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急为我们铸成了生命健康的长城。他们,是最伟大的白衣天使。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他们也只是平凡的人,但他们却在做着不平凡的事。在当下时代,他们,就是最伟大的英雄。

  抗疫英雄李兰娟事迹 2 篇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斗中,涌现出了很多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X 市震惊、全国震惊、世界震惊,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需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 20XX 年非典

 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 X 市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决信念,每天睡眠不超过3 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 X 市参与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 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许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如果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期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抗疫英雄李兰娟事迹 3 篇

 李兰娟,女,1947 年 9 月 13 日出生于 X 省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X 省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X 省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试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在抗疫第一线,最值得让我们关注的,是这位 70 多岁的老人李兰娟院士。我们从她的身上,深切感受到科学严谨的研学精神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她也是连夜赶往武汉,投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战“疫”中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

 “70 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 4 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熟悉告知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位由赤脚医生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

 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正以最饱满的情感和对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心投入到抗疫最前沿,在他的不断发言中,我们看到她和她的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依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试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 10~30 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 60 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 300 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 280 倍。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在抗疫第一线,70 多岁的她忘我工作,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当有人担忧地问她时,她却淡然地说:“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忧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我们用别的什么语言赞美她已显得苍白,只有在内心悄悄地为这位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和她的团队致敬。

篇七: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

娟抗疫情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像过去的 18 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 8 时 30 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

 自 2 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2 月 20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 ICU 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0 日,73 岁的李院士要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 8 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

 工作人员按铃打开更衣室大门后,李兰娟第一个走了进去,待记者再次见到她已是缓冲区内。

 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舞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叹号。这天正巧是其团队成员张园园生日。李兰娟拿过笔来,特意在她衣服上写下“祝园园生日快乐”。

 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10 多道措施检查完毕,李兰娟的防护达到“红区”查房标准。

 隔着“红区”玻璃窗及监视器,记者看见李兰娟走进第一间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大约十分钟后,李兰娟出来再沿走廊一间间进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谢。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目前有患者 700 余人,其中大多为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据院长肖红军介绍,目前对这些病例治疗趋势整体向好。院士团队用人工肝等技术进行积极治疗,有 8 例病人已从危重症向重症转移。李兰娟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

 “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 ICU。”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 3 位病患转出 ICU;病区内还有 4 至 5 位病况均

 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 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当前最重要是争取时间。”

 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 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据其团队成员、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介绍,院士每天行程满档,“早上 8 点就开始工作,最近已连续几天凌晨 2 点睡觉了”。

 据通报,武汉市 19 日新增确诊病例 615 例,湖北全省经核减确诊病例新增349 例,两项数字相较近期出现较大下降。李兰娟对此指出,当前各级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很大的。按照此趋势下去,不用太长时间,武汉的疫情是能够控制下来的。

 肖红军表示,从东院近期治疗情况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趋势。该院发热门诊人数日趋减少,19 日仅 17 例;病患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轻症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数量增多,目前有 100 多例转阴及出院。

 李院士还称,出院人数逐渐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的诊疗效果正开始显现。

 不过,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数次专访,李兰娟均提及“传染源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汉应继续保持社区排查力度,控制人传人,防止病患疏漏,保证“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则(疫情)还会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那才是‘拐点’到了。”在李兰娟看来,不能仅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下降来判断疫情。不把传染源彻底、仔细找出,“谁都难说‘拐点’”。

 回到指挥中心已过中午 12 时,换回棉袄的李兰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将双手清洗、消毒。查房完毕,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李兰娟抗疫情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 73 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 2003 年与非典、2013 年与 H7N9 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

 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 月 25 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 6 点,一辆浙 A 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 1 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 月 18 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 6 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 月 20 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 月 22 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 10 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 月 22 日,凌晨 2 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 8 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 月 24 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 9 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李兰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桥’。”叶红说。

 李兰娟抗疫情事迹 李兰娟院士抗击疫情的故事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 2003 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

 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 3 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 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

 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推荐访问:李兰娟院士的抗疫故事 院士 故事 李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