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期中高发的饮食行为问题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就当前已有的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研究作总结与回顾,以期加深对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认识,找到现有研究可拓展与深入之处并获取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9-0020-05

【作者简介】田雯雯(1982-),女,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南京医科大学在读硕士;夏迎秋(1949-),男,南京人,江苏省卫生厅农村卫生管理处、妇幼卫生处处长,南京医科大学教授、硕导。

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是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一般表现为强烈偏爱或厌恶某些食物、吃得慢、吃得少、食欲差、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对食物缺乏兴趣等。涉及到饮食行为主体心理、饮食环境、饮食习惯等多个维度,有国内学者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将饮食行为问题表述为“因个人意愿而制约自己的进食行为”,但关于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目前仍缺乏权威的定义。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关于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一、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定义

在我国,学前儿童一般指的是0岁~6岁的儿童。通过查找相关著述与期刊杂志发现现阶段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概念没有被明确界定,存在着名称与分类的混乱问题。有的文献资料将“饮食行为问题”表述为“进食行为问题”,有的文献资料表述为“不良饮食行为”,还有的文献资料表述为“喂养行为障碍”,有的则表述为“进食行为偏离”,但其研究的问题与“进食行为问题”没有实质性区别。关于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分类也存在模糊之处,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如根据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将饮食行为问题分为“偏食、挑食、暴饮暴食、拒食”;国外有学者将儿童饮食行为分为“良好饮食/暴饮暴食、挑食、吃得慢/饮食不良、延迟饮食行为、吃零食行为”五个模式(patterns);有的研究表述为“食欲异常、偏食、挑食、零食、进食速度特快、进食速度特慢、强迫喂食、要求喂食者”,进食速度特慢者又分为“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或追着喂、逗着喂或包饭者”;有的研究将年龄与进食能力是否匹配作为分类依据,如出现以下状况的则视为存在饮食因为问题:“1.1岁~2岁的儿童吃饭时常常饭菜包在嘴里很长时间不咽;2.1岁~2岁的儿童不愿吃饭而愿喝牛奶或吃米糊类食物;3.儿童边玩家长边哄着喂饭,吃饭时到处跑;4.2岁~3岁的儿童仍用奶瓶喝牛奶;5.3岁或更大的儿童仍要喂饭,不会自己吃饭”。如何界定学前儿童饮食行为“存在问题”还是“正常”,国外的研究偏重于考虑饮食问题行为对儿童心理功能与精神病理方面有无影响。但这又不容易将饮食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障碍进行区分。之所以要对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分类进行探讨,是因为问题的分类是临床鉴别和诊断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基础。但现阶段我国国内关于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研究尚缺乏适合于临床、托幼机构、家庭教育等不同环境统一的分类标准,此研究空白可作为研究者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行为理论中把人类行为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行为结果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可以作为分类依据的参考。

二、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

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在世界各地均普遍存在。英国Wright CM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人员当中有89个孩子(20%)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饮食存在问题。只吃特定食物种类的有79个(17%)和偏爱饮料食品的有57个(13%),这两类行为也是最普遍的问题行为。McDermott BM等人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队列研究显示分别有20.2%和7.6%的母亲认为他们的孩子在2岁。4岁时有时或经常性的饮食不规律。国内的研究大多数为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如金星明2009年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对上海市区常住户籍1岁一6岁儿童的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39.7%的抚养人报告其抚养的儿童有挑食行为、进餐时间长为最常见的症状;张小棉等人对西安社区不同年龄儿童的饮食行为问卷调查显示,西安市社区0岁~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病率为63.3%;云南海萍等通过对4568名孩子及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有92.6%孩子有特别的食物的喜好;长沙市刘国华等人采用自编的儿童问题行为调查表,对长沙市3所幼儿园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测查发现:长沙市3岁一6岁儿童饮食问题检出率为2 1.9%;贵阳鲁永辉等人通过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到儿保专家门诊咨询初诊的0岁~15岁儿童病史记录的回顾性资料,分析发现儿童中伴随进食偏离的儿童已达到51.10%,0岁一1岁儿童进食偏离检出率为34.55%,1岁~3岁为44.65%,3岁~6岁为58。62%;广西梁有芳等人研究表明婴幼儿中常见的不良进食行为排前5位的是:挑食、拒绝接受新食物的占48.4%,进餐位置不固定的占47。l%,不愿咀嚼的占46.5%,不按时进餐的占25.8%,无餐前准备的占19.0%,且认为挑食和拒绝接受新食物、不愿咀嚼均是本次调查常见的婴幼儿进食问题。以上研究表明挑食行为是最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但这些研究之间存在着分类标准不统一、人群基数、饮食文化差异和地域差异等因素,所以对比价值不高。

三、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饮食行为包括了食物的选择、购买、饮食行为过程、饮食环境、行为主体等方面,因此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影响因素涉及到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两大方面,具体包括了学前儿童自身、学前儿童的养育者、食物因素、进食行为和饮食地点几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交织造成了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进而影响到学前儿童对食物的摄取,从而对营养吸收与个体健康产生影响。

(一)学前儿童自身因素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如果学前儿童自身存在着发育行为障碍或心理问题,就会增加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的几率。

1.年龄与性别

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时期如果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学龄期和青春期发生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也会增加,如McDermott BM等人的研究表明约40%的5岁以下挑食儿童到14岁时仍存在饮食不规律;特别是6个月的年龄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上比较明显,大约48%的有饮食行为问题的6个月大的孩子,在2岁到4岁时仍然存在有时或经常性的饮食行为问题。刘国华等人研究发现女童的饮食问题行为检出率比男童高得多,且在托幼机构中不同年龄班的问题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陈玉在珠海市部分幼儿园抽取大中小班幼儿344名调查发现男童的食量较大,同时进餐时受责骂的情况也较多。

2.认知水平

“知信行”模式理论认为知识是行为的基础。认知水平和行为的产生关系密切。刘国平等介绍了国外一些关于儿童对食物的认知研究,认为“如果儿童可以依据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分类,将食物正确分为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那么他们可能已经建立起了有关营养的评估系统”;顾荣芳等通过访谈300名幼儿得出幼儿对饮食营养相关概念定义有11种形式。这些研究为探讨认知水平与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3.感知觉发育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还指出口腔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也会导致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但对口腔感觉运动功能的研究国内还停留在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与综述,因为国外的口感觉运动相关研究开展较早,国内也有学者做过味觉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感知觉还包括了嗅觉、视觉、平衡运动觉等其他感觉,特别是平衡、动作发育是进食技能发育必要的运动技能,但相应的与饮食行为问题关系的探讨较少,可以作为研究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情绪与气质

心理学理论指出气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在交互过程中又伴随着学前儿童情绪的体验,进食的节律性是气质的维度之一。国外文献中经常把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表述为“irregular eaters”。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与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相关:如徐琼等人调查发现“有进食问题婴幼儿的消极气质类型占57%,无进食问题婴幼儿消极气质类型占32.6%,故有进食问题的消极型气质类型的婴幼儿明显高于无进食问题的消极型气质类型的婴幼儿”;刘月芬研究分析也证实儿童喂养问题具有较显著的类型特征;还有研究表明厌食与学前儿童的情绪化相关。了解学前儿童的不同气质类型与情绪反应为指定个性化的矫治学前儿童饮食行为提供有效参考。

(二)社会环境因素

作为社会性活动的饮食行为,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家庭与托幼机构是学前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中主要抚养人的饮食态度、家庭购买力等是许多研究者分析的对象。托幼机构作为学前儿童另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所,其师资素养、办学条件、保教水平等也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

1.学前儿童养育者行为与教育

学前儿童的养育者或抚养人为学前儿童选择购买食物、创造饮食行为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同时在学前儿童饮食行为过程中承担着识别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塑造学前儿童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责任。渴了就喝、饿了就吃本来是人的本能,在现代文明社会则出现了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是值得深思的。黎海芪认为儿童饮食问题可以追述到婴儿期喂养不当或断奶不当;有的学者认为父母对子女饮食行为的过度关注反而会导致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母亲的情绪困扰和饮食态度与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相关;有研究表明厌食行为与父母在婴儿期严格的喂养控制、把食物当作管理儿童行为以及较少鼓励孩子均衡多样膳食摄入有关;养育者作为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者其言行也会对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影响,如有报道显示如果母亲本身有饮食行为问题,其孩子产生饮食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大;王芳等人对我国上海市长宁区1072个1岁~6岁常住儿童家长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照养人存在饮食行为问题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培养,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类化于照养人。”;程昊龙等人的研究也探讨了监护人饮食行为与学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关系,指出学前儿童会模仿家长的挑食与偏食的行为,从而导致挑食与偏食行为的养成;此外关于养育者的营养常识与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也较常见;特别是儿童在从乳类饮食过渡到固体食物的时期,家长在食物选择等方面的行为对早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影响较大;陈文军的研究也指出随着家长营养知识的逐步丰富,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会越少。以上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养育者应提高营养知识以及自身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从而在养成儿童健康饮食行为、改善饮食行为问题中起到良性效果。

2.托幼机构环境与教育

托幼机构是学前儿童除了家庭之外的主要生活场所,特别3岁以后的儿童大多数会进入托幼机构学习与生活,儿童平均每天有8小时左右时间在托幼机构度过,因此托幼机构的保育与教育水平也会在很多程度上影响到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根据现行的幼儿园等托幼机构的保教制度,托幼机构每天会为学前儿童提供至少一次午餐和两次点心,托幼机构的膳食营养状况必然会影响到学前儿童的健康,而且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在照顾学前儿童饮食的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对儿童的言传身教,会对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影响,特别是许多幼儿园会开设针对学前儿童年龄阶段的健康教育课程,其中就有膳食营养教育的内容。但从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托幼机构的保育与教育对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产生或纠正的相关性研究不多。但也有学者注意到该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托幼机构的膳食营养供给上,如苏玲玲研究发现农村不少幼儿园不重视儿童的膳食,导致学前儿童过多摄人高糖高脂等一些有偏好的食物,而奶豆类食品的摄人则较低,进而导致学前儿童出现在幼儿园因为中餐吃不饱回家猛吃零食结果吃不足晚餐的现象;龚正涛研究提示某些托幼机构蛋白质、热量供给基本达到要求,但是蛋白质质量偏低,而且维生素B2、锌、维生素A供给偏低,而钙供给严重不足。在托幼机构中,教师的因素对学前儿童的饮食应重点关注,但查阅而得的相关研究资料并不多,虽然有陈怀红等对德清县幼儿园保教人员的营养知识和行为态度调查研究发现,“保教人员对于如何吃更有益于儿童健康,对于营养素的食物来源、转化等营养知识点知晓率较低,其自身的饮食行为也不健康,大多数保教人员会经常纠正小朋友的不良饮食行为、而且经常或有时将营养知识传播给小朋友及其家长”,但此研究因地域因素代表性不强;江琳的研究则意识到托幼机构教师与保育员在学前儿童进餐时候制定的常规和暴力性语言如斥责催促等言行,也会对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影响。

3.传播媒体

现代信息社会,学前儿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儿童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渠道获取多种信息,有些信息甚至对他们来说本应该是禁忌内容。在经济社会中,许多商家把学前儿童作为自己产品的消费对象来研究,因此会利用各种传媒手段传播产品信息,吸引学前儿童购买,如电视动画间隙的食物广告等。食品的广告内容多为零食信息,而且多数食品的营养价值很低。江琳研究指出电视食品广告存在“严重缺乏营养意识、诱导儿童确立不良饮食消费观、无视基本饮食礼仪、夸大效果欺骗幼儿、相关儿童食品广告法规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误导尚无判断能力的学前儿童进而引发其饮食行为问题。

以上的各种影响因素分类还存在不足,关于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社会影响因素也可从国家政策、医疗服务等方面做深入探讨。

四、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诊断评估与管理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对于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的诊断评估及管理偏向于对学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养成研究,主要探讨通过家庭、幼儿园、儿童保教机构的健康教育途径,促进学前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策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关于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管理目前主要包括了养成策略的研究,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改善影响学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外在环境来促成其饮食行为的转变,其中特别关注的是托幼机构膳食管理对超重和肥胖儿童的干预效果,涉及托幼机构对学前儿童过量饮食行为的干预,如梁海军等人的使用“让样本儿童在园期间用餐时,由老师监督指导超重和肥胖儿童先吃汤、蔬菜,再吃米饭、荤菜并细嚼慢咽,减慢进食速度”的方法控制超重儿童的饮食行为取得较明显效果;高贡通过在合肥市选取的“干预组幼儿园悬挂营养挂图,按照编写的教材和教案,开展营养教学活动并定期举办家长营养知识培训班,将编写的幼儿营养知识手册分发给家长”的方式开展营养教育,结果一年半后干预组男童和女童的各项体格指标均有增加,而患面色苍白、唇干裂、唇炎的比例减少,因此认为针对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家长和幼儿教师的健康教育是利于学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养成的。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儿保门诊关于改善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诊断评估与管理较少见,保健医生可据此情况做总结研究。

五、特殊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研究

近年来一些研究学者对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产生了研究兴趣,目前所查阅获得的文献资料以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为主,但国内的学者对这些研究做了较深入而广泛综合和总结,如孤独症儿童存在对食物高度选择的倾向,表现为进食少、进食困难、不愿意接受新食物等,且饮食行为问题会比正常儿童严重。这些研究会对加深研究者对孤独症患儿的行为理解,也为孤独症患儿融入社会回归主流人群的教育与矫治提供了参考。

六、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研究的展望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特点,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健康教育学等多个领域都在关注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很多研究者也已经意识到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想要对学前儿童的饮食问题做出科学的分类、研究出科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如很多研究将学前儿童出现饮食行为问题这一结果作为研究对象,而未将该行为结果到底是行为习惯问题、器质性病变还是心理问题引发的障碍作明确区分;众多的研究方法也多集中在对某人群的整体调查而忽略了对个体行为的质性研究;而不同国家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食物本身营养价值的不同也会让研究结果的推广造成局限性;对于饮食行为问题的评价与诊断也需要更权威、更科学的标准;诸如此类的研究空白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责任编辑 张付庆)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学前 综述 饮食 儿童